我校一研究成果填补深水油气钻前技术空白

期次:第11期       查看:24

  本报讯(记者康群 曾尉)以前,深海钻井浅层地质灾害预测主要依赖国外技术,花费不菲,随着我国第一份进行该项预测的技术标准草案和推荐做法的问世,这一现状被彻底改变。5月15日,该技术专著的撰写者、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的易远元博士获悉,其专著被石油工业出版社推荐到世界顶级出版机构Wiley和Elsevier出版。
  据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深水巨型油气田逐渐成为国际石油产量和储量增长的生力军,全球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进行了深水油气勘探,有1300个油气田产自深水海域。我国油气勘探作业也逐步由浅海向深水区域甚至超深水区域发展,随着开发区域的由浅入深,诸多困难和挑战也浮出水面,其中最难解决的就是不断出现的浅层地质灾害。“在陆地上修房子,必须预先探明地下是否有断裂、有溶洞,能不能建高楼?在海上进行油气勘探作业,道理一样,也必须预先探明是否存在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易远元博士说,“在深海勘探历史上,遭遇地质灾害的事例不胜枚举。美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勘探时曾多次遭遇浅层气,由井喷引发大火烧毁了石油平台,造成机毁人亡,损失惨重。”
  “因此,我国要顺利进军深海领域,规避深海勘探风险,开展深水及超深水地质灾害调查以及进行相关技术研究成为当务之急。”易远元说,“当时国内虽已开展有关深水技术的研究,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直接的深水作业的技术和理论体系,更没有现场实际的作业经验可资借鉴,可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
  为填补这一空白,从2009年开始,易远元与许明标教授借助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和中海油作业实践平台开展攻关。其研究从分析全球海洋深水钻井灾害事故发生的现状入手,将深海浅层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分类,重点对天然气水合物、浅层气、浅水流的识别和预测方法进行深入研究;2012年,出版了专著《海上深水钻井浅层地质灾害识别技术及案例分析》,提出了对深海钻井浅层地质灾害防治的建议;编写的超深水钻井浅层地质灾害预测技术标准草案和推荐做法,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
  “这套技术在亚洲第一深水井———lw21-1-1的勘探实践中得到了检验,确实规范可行。”我国深海钻井专家、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副总工程师唐海雄生前曾评价说,“长江大学的这项研究成果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国内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