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连年“偷”不止?□ 杨 清

期次:第11期       查看:21


学生记者 张昕悦 绘


  %%%%春打枇杷,秋摘桔。生活在长大校园的我们有着其他学校学生无法享受的“福利”。
  5月,生长在树尖上黄得诱人的枇杷成了“偷窃”对象。“走,今天下午‘偷枇杷’去!”一时间,“偷枇杷”成了校园春季热门词语。同样,在秋天橘子成熟的季节,我们又成了西校区橘园的常客。这两样已经成为了我们之间的一种“默契”。
  学校栽种了不同品种的树来美化校园环境。但是种果树实在是太考验我们的忍耐力。试问,有谁能够整天面对一棵棵硕果累累、“娇艳欲滴”的果树而无动于衷?只要是个普通人,都会有想去摘下的冲动。反正学校没有明文规定学生不能摘枇杷,怀有这样的心态,有人开了头,也自然就有了人接班。这样一来,“偷”
  风盛行。然而,这一棵棵果树在“粗暴”对待下,已伤痕累累……我们批评指责那些“偷”果子的人们,爬墙上树的行为与大学校园显然格格不入。那么在自我约束的同时,还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我们何不从校园规划和管理上入手。
  东校区有几十棵枇杷树,西校区的数目更是其几倍,组合起来相当于一个大型枇杷园。如果学校在枇杷将要成熟的季节里,统一组织专业人员采摘枇杷并进行销售,或者举办长大枇杷节,打造一个属于我们学校的特色活动。同样地,在橘子成熟时,举办橘子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西校区橘园面积如此之大,橘园的橘子在荆州本地也是享誉盛名的。这样一来,不仅全校可以提高我校的知名度还可以带来相应的经济效应,何乐而不为呢?相信一旦这些有趣并且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开展下去,就没有那么多的人会再去冒险“偷”枇杷和橘子了。
  生活中,人们常常被表面现象而迷惑,就像现在校园中出现的“偷窃”行为,“偷”的背后隐藏的问题却很少有人知道。最重要的问题便是,我们期待着学校进一步采取措施,在保护果树的同时又能让学生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