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岩李四光

期次:第15期(总第299期)    作者:□韦燕兰   查看:26

  我们难以用史诗级的份量来预期他的成就,亦难以用战乱潮汐之际的浴血英雄来与之对比,他只是他自己,亿万年的跅驰豪纵沉于心底,在霜冷长河时,捧出最赤忱的本心交予这片他爱得深沉的土地。
  李四光,字仲拱,湖北黄冈人。
  在那个用嘶哑喉咙歌唱的年代里,无数的英雄与先烈被书写在碑文中为后人所铭记。他们高举燎原之火,在迷蒙倾颓的街巷间奔走呼号,有人拿起武器保卫家园与尊严,有人拿起笔杆唤醒民族的崛起,而他,选择了为科技的黑夜开辟通途。最早在加入同盟会时,中山先生曾赠其“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八字,中山先生也许没有想到,李四光用辗转却又坚定的一生将这八字书写地岂止是淋漓尽致,早已是山吼海啸。
  李四光从东渡日本学习造船机械、到留学英国学习采矿,最后用余生奋斗于地质,在近代的风雨中坚守内心的道义为新时代的科学发展开辟山河。他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并以此分析我国的石油形成条件,在理论上反驳当时甚嚣尘上的中国贫油观点;他通过十几年细致地研究与实地考察,破除了彼时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所谓定论。他从不拘泥于现有的保守观点,而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轨迹,探寻事物最本质的真理。那一年,李四光先生为了深入细致地研究第四纪冰川将家搬到了庐山,并在庐山脚下建立了冰川陈列馆,哪怕陈列馆随后在战火中四散纷飞,哪怕关于庐山的研究成果十年后才得以出版。先生罔顾池畔那一一风荷举的美丽,罔顾重峦的崎岖与泥泞,总以一种谦逊的姿态行走于崇山峻岭之间,沉浸于大地亿万年来沉积的壮丽风景。
  从蜓科化石及其分层的研究到第四纪冰川存在的发现;从地质力学的奠基到地震预测的贡献。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事迹描写像是一副预料之中的标准模板隐去您一生大半的辗转与崎岖。那一步距离八十五厘米的习惯就这样印入眸底,数字总是能记录下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的故事。那是您为了在填写地质图、测量地层露头的长度、宽度之时做到心中有数而养成的习惯。不知需要练习多少次才能养成这样的习惯,不知需要多少个八十五厘米才能从农家少年走到地质元帅,不知您是否计算过,需要磨破多少双鞋、杵断多少根竹杖才会丈量完这一蓑烟雨的生平?
  高歌颂扬的帽子戴的再高,也不及摆脱桎梏的铿锵一臂。且学一学那些溢美之词将您慢慢赞扬,沉积的岩石里却填不进一粒砂子。任沧海桑田,?虫依旧静静地躺在四亿年前的二叠纪里为人们探寻煤矿做指引,“李四光环”依旧是发现第四纪冰川存在的重要标志物,“地质力学”依旧是地下石油勘探的重要理论。很难想象一个人的影响横跨专业与时代,横跨战争与和平,在暴风雨击打的土地上撑起一幕铁壁铜墙。
  历史如碑,无言伫立,人如岩,刻入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