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大卫 我有一个支教梦□ 学生记者 马尚英

期次:第4期       查看:522

  阮大卫,男,湖北襄樊人。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高职班2006届毕业生,毕业至今一直在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堰垭学校支教。
  阮大卫于2006年6月自我校毕业后,曾在武汉做过助理,还在深圳一家商贸公司工作过,待遇都在2000元左右。但同年10月,他就主动联系了湖北省教育厅,要求到恩施资教。由于堰垭资教名额尚未足,他很快如愿来到大山深处的学校。通过三年的奋斗,阮老师现在的工资只有1100元。
  当问及他为何放弃那么好的待遇却跑到闭塞的学校当老师时,他说,刚进大学时,因为知道有“支援西部计划”,所以梦想着去新疆。后来又有了“三支一扶”的政策,就更心动了。毕业工作后虽然身处繁华的都市,但是心中始终有一种信念放不下,要下基层当老师,为学生服务,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
  虽然走马镇地理环境闭塞,交通不发达,书籍极其陈旧,报纸一般逾期一周送达,但在阮大卫的带领下,同学们总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原来阮大卫还总在休息时间上网获取大量资讯。汶川地震时期,为了让学生们更了解相关信息,阮大卫每天向大家通报网上信息,还放视频给大家看。课后,同学们都主动前来咨询地震知识、自主了解汶川新闻,并倡议捐款,部分同学还让家长前来捐款。阮大卫说,作为老师,要从各方面教育学生,这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支教的实际工作中,他强烈地感受到那里的孩子尽管很聪明,很淳朴,但是由于受到家长、社会不重视个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影响,厌学情绪严重,大多数仅仅是想拿到毕业证后就到外面去打工。
  阮大卫向记者讲述,去年一次假期后,班上有一位同学没按时返校,阮大卫在一位学生的带领下走了3个多小时的山路找到了那位“缺席生”的家,可“缺席生”不肯见他,无奈之下,阮大卫只好回校。“一位同学就这么‘丢’了实在可惜。”阮大卫总是放心不下,然后又三番五次的去“缺席生”的家,和他交流谈心,可“缺席生”还是不肯回校。于是阮大卫又迂回找村长和“缺席生”的亲朋好友前来劝导,“缺席生”终于被阮大卫的用心良苦感动了,发誓一定要好好念书。阮大卫非常高兴,他说:“我最欣慰的是学生们都来上学,我辛苦一点也不算什么。”现在,阮大卫的班是全校唯一没有“缺席生”的班级。
  今年7月支教期限已到,谈及未来的打算,阮大卫说希望通过现阶段正进行的支教选聘,能留下来成为正式老师,继续为那些可爱的孩子、淳朴的家长们服务。阮大卫十分痛心地感慨:“部分同学的思想已成为了新一代的农民工。而这是一个社会问题,靠一个或者一批支教生的努力,势单力薄……所以,我想继续为这里做点什么。”
  他颇有感触地说,因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现在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其实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到基层来就业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最后,阮大卫告诉学弟学妹们,千万不得虚度大学四年,要多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有真本事的人才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阮大卫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辞,如同他所处的大山一样朴实,很真诚,很谦虚。但这就是从我们长江大学走出去的校友:对于工作,踏实肯干;对于人生,有见地有想法;对于未来,有梦想,有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