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特征完成独立学院转型发展新使命

期次:第18期       查看:20


  □ 工程技术学院 金鑫通过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参加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组织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题培训班学习,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进入“内部精装修”的新时代,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成转型发展的新使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内部精装修”的新时代。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而地方普通高校作为夹心层,定位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其中尤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为典型。因此,实现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003 年教育部对全国 360 所具有独立学院性质的二级学院进行了整顿,确立了249 所第一批次独立学院,此后独立学院数量逐年增长,到 2010 年进入巅峰状态,达到 322 所。《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显示,2016年我国独立学院数量为26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约10%。客观地说,独立学院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自身较大的贡献,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办学定位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发展定位还不够科学,办学特色不够突显,转型目标不明确,重复母体学校的办学定位;一些学校在类型定位上 重“学”轻“术”,学科定位上追求综合,层次定位上层层攀高,规模定位上追大求强,更有少数独立学院将目标定位于研究型大学。
  二是办学条件问题。许多独立学院办学条件不达标,生均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图书册数及仪器设备严格意义上没有一所学校全部达标,少数学院除了音乐、体育、美术、教育等专业有一些计算机等公共设备外,其他专业相应的专业实作贡献中获得发展资源,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验设备很少。
  三是师资队伍问题。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中母体学校教师过多,自有教师比例过低,队伍年轻,队伍不稳。
  四是专业设置问题。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母体学校高度重合,个别学校达100%,大部分学校重合率70%以上,没有形成“错位发展”格局。
  五是土地及产权问题。独立学院的土地问题普遍得不得解决;在资产方面与母体学校的融合度较高,面临着产权不清晰,资产过户难的问题。
  2.独立学院转型发展是党和政府的新要求。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2014年6月教 育 部 等 六 部 门 发 布《现 代 职 业 教 育 体 系 建 设 规 划(2014-2020年)》,“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2015年11 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的任务。独立学院应该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上主动作为、有所作为,努力完成转型发展。
  3.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如前所述,独立学院普遍存在模仿发展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分类标准不明,发展方向迷失;新建院校年轻,发展动力不足;集权管理限制,发展路径受阻。因此,独立学院应该以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应用型高校为办学定位,肩负起服务地方的责任和使命,根植地方、依靠地方、融入地方,加强应用学科专业建设,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应用科研服务,坚持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特色发展,在服务中争取发展空间,在为地方的重要力量。
  一是要建立密切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推动教育资源向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集群集聚,推进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构建与产业结构、基础教育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提高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建立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建立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自主设置新专业的机制。切实改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集中学校资源建设好社会有需求、办学有基础的专业(集群),逐步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
  二是要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成果,通过“三对接”(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学模式对接行业课题),瞄准产业先进技术的转移和创新,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开展协同育人,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教育联盟,共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实验基地。
  三是深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基地,与合作企业共建创业基金,重点培养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者。
  四是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引进行业工人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努力建设一支教师、工程师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五是服务区域发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与企业合作创办技术研发机构,提供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或者以技术入股方式与企业深度合作,将潜在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面向小微企业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服务,提升小微企业技术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