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篇:

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促进本科教学可持续发展

□ 记者 胡红霞 通讯员 汪萍

期次:第1期       查看:106


  (上接一版)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为出发点,在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以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为抓手,深化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丰富“三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有着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优良传统。通过20多年探索,形成了“工学交替”、“基地实训”、“订单培养”、“项目主导”四大类八种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学校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为引导,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先后组建42个“卓越计划”实验班,参与学生人数1070人;16个“产业计划”实验班,参与学生人数457人。城建学院全面推广“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学院建立了“四个三”的实践教学模式;化工学院形成了校企双赢、互惠互利的“订单式”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地科学院依据专业面向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农学院构建了分段分型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两基双导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园艺学院、动科学院和生科学院完善了“项目+基地”模式;管理学院与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联手打造会计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实施了以课程整合和问题为导向(PBL)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辅修双学位教育,构建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知识面宽和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计科学院与北京侏罗纪软件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石油应用软件实验班共同培养学生,以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兼学石油类专业课程。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长为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学校以湖北省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为契机,在特色优势学科中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出台了 《长江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设立“石油之光”实验班,选拔基础扎实、学术兴趣浓厚、具备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学习。根据“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基础教学,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能力”的原则,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动态选拔、分段培养等途径,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先后组建“石油之光”实验班8个,参与学生数为186人。
  探索“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电信学院等8个学院对学生按照“学程分段,专业分流,整合基础,优化课程”的总体思路实施培养活动,一年级只分大文大理,二年级按专业类学习,三、四年级按专业学习,即“1+1+2”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分级分类教学,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夯实基础与强调适应性的有机结合。
  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学校是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学校建立层次丰富的多元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前沿问题研究和研究方法类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立项建设 《创业起步》 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 《创业案例》教学案例库,建立政、企、校联动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加强校园科技孵化器、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计划。荣获“2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建立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导师库入选351人,目前已有40位企业家、投资人作为创业导师到学校现场授课。
  多年来,学校坚持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学校2007年被授予“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狠抓专业与课程建设 强化特色提高水平
      学校加强专业设置引导和调控,建立健全专业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实行招生计划、就业情况与专业发展“三挂钩”,合理控制本科专业数量,重视专业结构优化,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招生和就业渠道通畅的专业结构体系,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社会经
济发展情况,结合办学定位,学校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依据《长江大学专业动态调整实施办法》,撤销了森林保护专业,暂停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农村区域发展、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学等5个专业的招生,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海洋油气工程、广播电视编导、商务英语、环境生态工程、信息安全等16个本科新专业。
  截止目前,学校已设置98个本科专业,涉及11个学科门类,第二学士学位专业7个、双学士学位专业25个,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理学、农学、管理学、文学等多学科专业优势互补、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基本合理。
  学校以“突出能力,强化特色,提高水平”为指导思想,立项建设了应用物理学等11个第三批校级重点专业,并依据重点专业评估规范,组织了重点专业评估验收。
  为了保证新办专业建设质量,依据 《长江大学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学校设立严格的专业准入条件,增设新专业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并具备必需的基本条件。严格按照 《长江大学新办本科专业办学水平合格评价标准》 进行中期检查和评审验收。“十二五”以来,学校依托相近或相关优势学科专业,新增16个本科专业,新增专业师资队伍、实验实践等办学条件有保障。学生对新办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督导专家随堂听课的结果表明,新办专业教学质量优良,其设置优化了专业布局,扩大了服务面向,增强了办学活力。
  为了促进专业进一步办出自己的特色,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提升工程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学校先后组织土木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申请参加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专家进校实地考察,均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出色地完成了复评工作。
  学校不断推动优质课程建设,着力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十二五”以来,先后立项建设40门校级精品课程,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4门,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28门,新增双语教学课程57门。学校积极引进和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014年春季学期在武汉校区试点在线开放课程,2015年推广至荆州校区,选课人数从2014年的约1200人次,发展到2016年的万余人次。学校立项建设和改造14门在线开放课程,其中,《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沉积岩石学》 《地震勘探原理》 《生产测井原理》 与 《楚国廉政文化》 等网络课程不仅拓展在校本科生的视野,也为江汉油田等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为地方政府反腐倡廉提供历史依据和经验借鉴。教育部官方网站、《中国教育报》 和 《中国远程教育》 杂志等就学校“跨越知识沟”的做法进行推广,成为地方高校通过在线课程建设突破发展瓶颈的一种有效探索。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切实提高我校自编教材的水平和质量,鼓励教学和科研成绩显著、教材编写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教材,学校根据 《长江大学教材建设工作条例》,每两年开展一次校级教材立项建设工作,并每年划拨20万元资助编写、出版教材,另外设定专项经费奖励国家级规划教材。2011年以来,64部教材获批立项建设,其中,25部教材公开出版,2部教材校内编印;15部教材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2部教材被评为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优秀教材。
  强化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明确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以及质量监控等教学和人才培养诸多环节中深化改革。“十二五”以来,学校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为龙头,成功获批了17项国家级和46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学校先后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6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4个。同时,为了全面推动我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深入查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交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教务处每年组织专家对“十二五”以来获批的国家级和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进行阶段检查。
  本科教学工作人任重道远,责任重大,面对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继续深入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合作教育,凸显优势,彰显特色,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