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留声

城市向农村的回溯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观后感

期次:第6期    作者:□  饶威   查看:64

“几位作家的私人记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好像一个情感的索引;我们可以沿着这条线索,最终游进去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情感大海。”——贾樟柯。

影片中反复提到乡土与自己的关系,在大部分中国现代文学里面,农村或是县城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这部影片所聚集的农村人民生机又有韧性,土却也有故事。大量的底层生活片段,通过个体的生存事实,关照人存在的一种普遍状况。

余华在里面说了一句话,他说小的时候他曾经在海边游泳,不知不觉游进了海流里,海流把他带到了四十里外的地方,他在那里上了岸,赤着脚找到回去的路。“14 亿中国人如果都在赶路的话,每个人其实都拎着一个行李,这个行李都是从乡村带来的,乡村是一个可以携带的概念。它有你的生活方法,它有你的伦理,有你的浸入到骨血里面的文化记忆。”

然而在时代的海流里越游越远的人,却并不往往能够找到回去的路。父辈和乡土的记忆既不能写进史书里,也很难找到什么合适的载体,文字缺少泥土的温度,更多的是口耳相传。对于正在消亡的农村来说,这其实是挺让人难过的一件事情,因为你永远不能去批判别人应有的权利,树犯下的错误,也不能归咎到叶子身上。那些从乡土里走出的一辈人凝视里带有的中国人共通的记忆温度和乡土气息,也许早已在他们的眼睛里荡然无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怀疑,我怀疑这种虚构的生活,与现实、与大地、与心灵没有任何关系。我甚至充满了羞耻之心,每天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夜以继日地写着言不及义的文章,一切似乎都没有意义。”影片的最后一章梁鸿听从内心的指引从北京回到老家梁庄“寻根”。当真正走进乡村时,尤其当以一个亲人的情感进入乡村,会发现作为一个长期离开的人对乡村并不了解。什么时候开始,千千万万个它越来越被看成是中国的病灶,越来越成为中国的悲伤。是底层”“荒凉”“寂寞”“负担”的代名词?看到在城市黑暗边缘忙碌、在火车站奋力挤拼的农民我们会有一种悲怆欲哭的感觉?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历史的矛盾与错误,又包含了多少无奈的呼喊?或许这是每个关心中国乡村的知识分子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贾平凹在《带灯》里写过故乡的一种定义,书上说:“你生在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无论身在哪里,血液里仍有故乡埋下的种子。而当这种子发芽的时候,你只能停下远行的脚步,重新去拥抱你的缘起。

不展现奇观不煽情,海水是黄色那就游到它变成蓝色。

正亦如贾樟柯所说:“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受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我们曾时时刻刻想把握住时代的波动,但又似海中浪花,经常感受到命运的难以把握。所以,就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

打败命运的唯一方法是相信他,愿我们都拥有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