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期次:第11期       查看:14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为出发点,在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1)丰富“三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有着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优良传统。通过20多年探索,形成了“工学交替”、“基地实训”、“订单培养”、“项目主导”四大类八种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土木工程类专业“工学交替”模式,农学类专业“两基三段式”实践训练模式,园艺园林类和动物科学类专业“项目+基地”实践训练模式,文学与新闻类专业“4X4”人才培养模式,软件工程专业“适岗培养”模式,战略新兴产业人才“3+1”模式,石油类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科研合作+双师指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学校坚持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学校 2007 年被授予“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3年来,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上,以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为抓手,深化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为引导,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先后组建 30 个“卓越计划”实验班,参与学生人数 782 人;14 个“产业计划”实验班,参与学生人数 406 人。城建学院全面推广“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学院建立了“四个三”的实践教学模式;化工学院形成了校企双赢、互惠互利的“订单式”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地科学院依据专业面向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农学院构建了分段分型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两基双导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园艺学院、动科学院和生科学院完善了“项目+基地”模式;管理学院与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联手打造会计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实施了以课程整合和问题为导向(PBL)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辅修双学位教育,构建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知识面宽和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计科学院与北京侏罗纪软件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石油应用软件实验班共同培养学生,以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兼学石油类专业课程。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长为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以湖北省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为契机,在特色优势学科中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出台了 《长江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设立“石油之光”实验班,选拔基础扎实、学术兴趣浓厚、具备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学习。根据“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基础教学,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能力”的原则,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动态选拔、分段培养等途径,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通过改革试点,每年培养100名左右的拔尖创新人才。
  (2)探索“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近两年,电信学院等8个学院对5554名学生按照“学程分段,专业分流,整合基础,优化课程”的总体思路实施培养活动,一年级只分大文大理,二年级按专业类学习,三、四年级按专业学习,即“1+1+2”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分级分类教学,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夯实基础与强调适应性的有机结合。
  (3)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校是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学校建立层次丰富的多元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前沿问题研究和研究方法类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立项建设 《创业起步》 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 《创业案例》 教学案例库,建立政、企、校联动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加强校园科技孵化器、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计划。荣获“2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建立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导师库入选351人,目前已有40位企业家、投资人作为创业导师到学校现场授课。
  (4)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立组织保障体制。为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进一步理顺了校院两级教学组织关系,规范教学工作责任制,教学改革与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人才培养改革的总体设计与组织落实得到了保障。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全面落实产学研合作教育,学校成立了校地校企办公室,负责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和高校合作事宜,负责管理学校层面战略合作协议签订;成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公室,负责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推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构建平台支撑机制。为顺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校内外办学资源,学校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436个,覆盖全校98个本科专业,较好地满足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创新实践等教育教学需要。
  创新育人管理机制。一是用理念引导人才培养改革。把“坚持产学研合作”和“培养 ‘两创’ 人才”写进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进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二是人才培养方案体现改革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围绕“两创”人才培养,以要素改革为切入点,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将过程管理落到实处。学校明文规定,理工类本科生须有累计不低于25%的时间在企事业单位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实践,规定相应的学分,实行“双导师制”管理;实行灵活的学分管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与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分的互换制度;围绕培养目标,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